大型超市人群特點及相應的疏散策略研究
一、影響超市中人群疏散因素
(一)超市的結構特性
在布局方面,商家會根據顧客優先選“食”的特點,將食品放置在頂層,底層經營家電、服飾和日用百貨,大部分顧客在選購食品時,將通過底層的商品區,但是這種布局模式使大部分顧客集聚在超市上層,一旦發生突發事件,不利于人群的疏散。在貨架擺放方面,商家為了突出商品和賣場功能,購物通道兩側的貨架高度都在6~8 m之間,貨架的長度在10~30 m之間,火災中嚴重阻礙人群視線,影響疏散[1]。在裝修設計方面,大型超市為了追求良好的室內效果,內部設中央空調、照明和裝飾等耗電量大的電器設備,建筑物外墻多采用整體實墻面,一旦發生火災,超市內部燃燒時產生的大量毒性氣體和碳黑很難快速排放。
(二)人群的物理屬性
由于超市對于進入的顧客沒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情況下人員可以隨意進出,超市內男女老少都有,年齡跨度大,人員層次參差不齊,使得超市內的人員結構復雜。在緊急情況下,超市內的顧客要自行疏散到安全場所,這種疏散模式對疏散者的行為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過于復雜的人員構成會使得弱勢群體的疏散困難,易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三)人群心理影響疏散
當人員處在特殊的環境中時,在人群密集、推擠、哄搶等突發情況的刺激下,人員的心理誤區會使他們陷入過分的恐怖中。進而產生恐慌、絕望甚至憤怒等過激行為,影響了疏散效率。
(四)人群行為影響疏散
突發事件必然會引起人們不適的身心反應,甚至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抑制性行為等負性的行為反應。此外,還有可能出現重復無效的行為動作,即刻板行為,如在房門禁閉的現場,拼命推拉上了鎖的大門,越是重復這種動作,就越可能喪失逃生的時機。總體來講主要包括盲目性、排他性、無序性和從眾性等一些喪失理智的行為。2003年“2.2”哈爾濱天潭飯店火災中,大火燒斷了酒店的電路,店堂內瞬間變得一片漆黑,大火很快封住了酒店大門。許多人呼喊著向大門奔去,部分人亦急忙跟從人群向大門方向出逃,便毫不猶豫地奔向濃煙,結果大多都倒在了大門附近。
二、奉賢區大潤發超市人群特點研究
奉賢區大潤發超市于2006年竣工,地上1層為商業店鋪,地上2層及3層為超市購物區,顧客進入超市購物區需從3樓入口進入,層面積8000平方米;地下1層及樓頂為停車場,層面積分別為5000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
本人與他人合作通過實地調研及超市的監控視頻,時間選定在星期三(2014-3-12)和星期六(2014-3-15),分別為普通購物期和雙休日。記錄超市在一天當中經過監控點(主要包括:一層大潤發入口、三層超市入口、三層服飾區、三樓到二樓樓梯口、二層副食品區、二層水果區、一層存物柜區共7組數據)的人群數量、性別、年齡、使用推車購物人數等數據,從而計算人群性別比例和超市各層的某時間段人群滯留情況,研究超市人群流量的變化規律及人群分布特點。(本人經過數據分析,發現普通工作日與雙休日的人流量隨時間變化規律基本一致,故此文以3月12日星期三,即普通工作日的數據為主要分析對象)
(一)人群流量數據分析
1、一層大潤發大門口
一層發潤發大門口是顧客進出大潤發的主要通道。在一天當中,出現了2個人流高峰期,分別在9:00-10:00和20:00-21:00,人流量最高達900人。且此區域多數顧客在取物品時都使用推車,如果在緊急情況下,顧客為取柜中的物品,隨意拋棄推車,可能堵塞超市入口及通道。其人流量變化分布如圖2.1.1所示。
圖2.1.1 一層大潤發大門口人流量變化情況
2、三層超市入口
從實地調研得到上午進入超市的顧客多是進入超市的晨練人群,老年顧客較多,且大多數顧客結伴同時進入,入口出現擁擠現象,人數最高達650人,其他時段基本維持在400人左右。其人流量變化分布如圖2.1.2所示。
圖2.1.2 三層超市入口人流量變化情況
3、三層服飾區
三層服飾區主要顧客多為女性,且多數攜帶小孩,挑選服飾時停留時間較長,購物車隨處停放,堵塞通道,在12:00-21:00期間人流量基本維持在300人左右。其人流量變化分布如圖2.1.3所示。
圖2.1.3 三層服飾區人流量變化情況
4、三樓到二樓樓梯口
該處是三樓到二樓的主要入口,二層主要營業副食品、水果等,顧客需求量相對較大,人流量波動也比較大,基本維持在500人左右,出現高峰期時間段分別在9:00-12:00和20:00-21:00。其人流量變化分布如圖2.1.4所示。
圖2.1.4 三樓到二樓樓梯口人流量變化情況
5、二層副食品區
由于副食品區的營業性質,該區域年輕顧客攜同伙伴或伴侶購買副食品較多,人流高峰期在20:00-21:00,人流量達650人左右。其人流量變化分布如圖2.1.5所示。
圖2.1.5 二層副食品區人流量變化情況
6、二層水果區
二層水果區經營水果蔬菜類,顧客在購買時考慮到商品的新鮮程度,多數選擇在上午時間,且多數顧客使用購物車進行采購,因此在上午12:00之前顧客量較多,人流量高達550人左右。其人流量變化分布如圖2.1.6所示。
圖2.1.6 二層水果區人流量變化情況
7、一層存物柜區
一層存物柜設置在一樓大潤發入口處,是顧客存放物品的地方,由于顧客在進入超市時多數選擇空手或攜帶一小包,方便進出,因此此區域人流數量較少。
圖2.1.7 一層存物柜人流量變化情況
(二)人群組成比例分析
1、人群性別比例
根據實地考察的基礎數據繪制出大潤發超市一天的男女性別比例圖,如圖2.2.1所示。
圖 2.2.1 男女比例圖
從圖上可以看出,在各個分區女性都多于男性,而人群多聚集在零食區和水果區。當發生突發事件時,由于男性在身體強度、思維反應和心理承受等能力上要優于女性,因而女性更易受到生命的威脅,特別是在零食區和水果區受傷的機率大于男性。
2、人群年齡結構比例
在記錄大潤發人群數據時,將人群分為三個年齡段和使用推車人群,即,小于15歲、15到60歲、大于60歲和推車數量,統計結果如圖2.2.2所示。
圖 2.2.2 人群組成比例
從圖2.2.2可以看出,超市內15歲到60歲的人群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特別是在零食區和水果區,人群數量較多,使用推車數量也較多,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可能出現的結果是:
(1)由于青年人身強體壯,人數眾多,加上逃生本能,易造成出口擁堵、擠壓和踩踏,造成弱勢群體的傷亡,不利于疏散;
(2)在出口被封堵的情況下,15歲到60歲年齡段的人員較為沖動,可能會選擇跳樓逃生等錯誤方法,增大人員傷亡的比例;
(3)由于人群數量多,加上驚恐和擁擠,對少數的小孩和老人造成心理影響,或造成心臟病患者發病,導致人員傷亡;
(4)緊急情況下,使用推車的人群會選擇放棄推車,可能造成人群跌倒、絆倒或堵塞通道,造成人員傷害。
(三)結論
通過對大潤發超市人群基礎數據的研究,從中發現大型超市存在的以下人群特點和變化規律:
1、超市人群流量大,密集程度高
在2014年3月12日一天當中,進出大潤發超市的人流量約在1萬人次,而在雙休、春節等傳統節日期間人流量估計可達2-3萬多人次。
2、超市人群變化呈現時間性
超市內的人群變化是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動態平衡,其穩定值隨時間變化。通常是每天上午12: 00 以前和晚上19: 00 以后超市內的人員較多。超市內的商品分區也存在人群變化現象,如,水果區的人流量在11:00左右為一天的高峰段,副食品區的人流量在20:00到21:00為一天的高峰期。
3、超市人群數量分布的不均勻性
超市內各分區人群數量差異較大,如,3月12日當天一層存物柜人數為705人,三層服飾區人數為3205人,二層水果區人數為4524人。
4、超市人群組成的復雜性
超市的性質在于服務大眾,面向大眾,所以一般情況下,男女老少孕殘等人員都可以隨意進出。在正常營業期間,超市內1~15,15~60,>60各年齡段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隨著人流高峰期的到來,老人、小孩、孕婦和殘疾人所占的比例也明顯增加。
三、大型超市人群疏散策略
通過上文的分析研究,人流量、人群性別和年齡等人群特點在超市發生突發事件時會影響人群的安全疏散,下面針對超市人群特點提出一些提高超市人群安全疏散的對策。
(一)改善超市結構設置及商品分區
1、大型超市大多在三層或三層以上,大部分商場將服飾、家電和副食品等易燃、易產生濃煙的貨物布置在一至二層。一旦發生火災,這些易燃貨物燃燒蔓延迅速,產生大量濃煙,堵塞上層的疏散通道,導致上層顧客中毒、窒息或無法向下層逃生。因此,大型超市應當將易燃、易產生濃煙的貨物安排在頂層,超市下層可設置水果、蔬菜等不易燃燒、顧客需求量大的商品。
2、由于顧客對商品需求不同,導致超市存在不同的人群密度,如,水果區、副食品區和打折促銷區的人群密度比其他分區人群密度大。因此,超市應將人群密度較大的商品區或促銷區域安排在疏散通道較寬敞、距離出口比較近的地方。
(二)控制超市人群流量
大型超市通常是每天上午12:00以前和晚上19:00以后的人流量較大,客流的最高峰大多出現在上午9:30-12:00和晚上19:30-21:00。因此,在這段時間,我們應該加強對超市人群的監控和組織疏散力量。如大型超市可設置人流計量器,實時了解人流狀態,當人群密度達到上限時,組織員工進行引導或設置障礙分流人群。
(三)組織安全疏散引導
發生突發事件時,由于人群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多數女性、老人和小孩表現為從眾行為和慣性行為,給安全疏散埋下了隱患。因此,有效的疏散引導對實現人員的安全疏散至關重要。超市員工或工作人員可通過聽覺和視覺引導人群疏散。
1、聽覺引導
聽覺引導即語言引導,包括口頭引導和廣播引導,通過廣播語言進行引導,影響范圍大,而且可以通過對突發情況的匯總而選擇最佳疏散方案,因此廣播誘導更顯得尤為重要。
廣播引導,可以采用有線廣播、閉路電視、音樂系統或附設揚聲器的電話系統。傳送信息用語,應注意以下幾點:使用“請您注意”而不用“注意”聽起來比較安詳,少引起驚慌;所有重要指示重復兩遍;使用通俗的語言。
發布緊急通知建議用女性聲音;而發出指示宜用受過訓練的男性聲音。用音響信號報警,以引起人們對緊急情況的注意。報警信號的選擇與設計,應考慮以下原則:使用人耳最敏感的聲音(頻率為500~3000Hz);為了傳播較遠,宜使用傳播途中能量不易被空氣吸收的聲音(頻率為1000Hz);需要繞過屏障物或分隔物時應使用低于5OOHz的低頻聲;在嘈雜環境中,使用的信號頻率應用與噪聲中最強的頻率相互區別,為引起注意,可使用調制信號,如連續的嘟嘟聲或顫音,盡可能使用復合音調,而不是用簡諧波,因為后者難以可靠判斷[1]。
2、視覺引導
視覺誘導是利用視覺代號對危險作出警告或傳達信息,包括應急照明和疏散誘導標志,目的也是為疏散創造一個合適的光照環境。
對樓梯間應設在平臺的墻面或休息平臺板下;樓梯口、太平門一般設在門口上部;對疏散走道則設在墻面或頂棚下,間隔不超過20m,照度不低于0.5lx(勒克斯),避免引起眩光事故;照明通常用紅色發光型燈具[2]。
疏散誘導標志的設置宜設在疏散走道上,走道的拐彎處,走道和疏散樓梯、電梯的交接處,距地面1.00m以下的墻面上,燈光采用較亮的顏色;標志上的字和底應采用對比度強的顏色,一般用綠、藍、紅和白、黃、黑的組合。因考慮人的“視認距離”要求,疏散標志燈,一般應采用反射型燈具;在事先不知道標志的位置或周圍有可能造成混亂的廣告燈的情況下,以及在有刺激性煙氣的場合,標志燈的亮度應相應提高。
(四)設置應急疏散通道
大型超市人群分布存在不均勻性,各個樓層都有一定數量的疏散人群,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僅靠超市出入口作為疏散出口滿足不了人群的疏散,所以超市應該預先設置多個應急疏散通道,防止出口堵塞時疏散人群:
1、在二層窗口處設置逃生充氣樓梯,緊急情況下,由員工打開充氣樓梯,引導部分人群向一樓逃生;
2、在三層或三層以上可以配置消防逃生緩降器,由經過消防培訓的員工操作,輔助人群逃生;
3、在頂樓配置軟性逃生袋或頂裝型救生緩降裝置等逃生工具。當下層被濃煙阻斷,或火勢過于猛烈,多數人群會選擇向樓頂逃生的傾向,為避免由于人群的絕望、激動而跳樓墜亡,超市員工必須會使用逃生工具,組織人群向一樓逃生。
(五)制定安全疏散預案及進行安全教育
超市的管理者需根據建筑物自身狀況預見火災潛在的危險和風險,確立合理、有效的防火安全對策。對于特殊的人群,如特殊疾患病人、老年人和小孩等,在防火安全疏散預案中還應制定出專門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在發生火災時按部就班地實施安全疏散計劃,切實做到快速落實初期火災撲救、人員及貴重和危險物品疏散與轉移等自救措施,有效的穩定和控制火災中人群的情緒和疏散行為,保障災情處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祁曉霞.大型商場安全疏散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工程碩士學位, 2005.
[2] GB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