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网站_在线成人福利_jizz在线视频_激情丁香婷婷

綜合資訊

不能被忘卻的“黑色記憶”(二)

0

SFPA綜合編譯整理

  災難,無可估量

  意外發生后,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31人死亡,當中有28人死于過量的輻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隊員和救護員,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意外中含有輻射的危險。為了控制核電輻射塵的擴散,當局立刻派人將135,000人撤離家園,其中約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爾諾貝利附近的普里皮亞特鎮居民。衛生單位預測在未來的70年間,受到5-12艾貝克輻射而導致癌癥的人,比例將會上升2%。另外,已經有10人因為此次意外而受到輻射,并死于癌癥。到2006年,官方的統計結果是,從事發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而綠色和平組織統計的數據是官方數據的9倍。同時,對環境、對生態的影響,屢見于各種媒體。

  2005年9月在“切爾諾貝利論壇”,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八個知名國際機構的支持。在論壇結束時,一份厚達600頁的報告回顧了事故后20年間的醫療分析結果。這份報告中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樣的醫療分析前所未有。

  評估方法的尷尬

  出于某些原因,用來評估切爾諾貝利事故對人體健康所產生后果的僅有的兩種方法從本質上存在局限性。第一種方法是基于這樣的思想:某種疾病出現的幾率隨居民受到的輻射量增加而增加。這種方法是基于對長崎和廣島核爆炸中幸存者的觀測結果。這些幸存者受到瞬間的外部輻射,在幾分鐘內接受了高劑量輻射。然而,對于受到切爾諾貝利事故核輻射的區域,情況正好相反,因為當地居民在20多年中受到的是微弱輻射,而且主要為內部輻射--來源是當地出產的水和食物。第二種方法的目的是進行流行病學研究,但在現場調查過程中卻碰到了諸多困難,如人口流動、無法了解事故之前居民的健康狀況等,還有就是煙草、酒精及不斷下降的生活水平阻塞了這一研究途徑。結果便是,切爾諾貝利論壇上的專家報告有限度地承認“確切了解這一事故所造成的死亡(和疾病)人數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份飽受爭議的新聞公報

  然而,與論壇報告截然相反的是,2005年9月5日,一份新聞公報和一份長51頁的綜合報告宣布。這份報告是對與這場悲劇關系最直接的三個國家(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在此次事故中“真正受到的影響范圍”所作出的“最終答復”,即“可能屆時有多達4000人會因事故所產生的長期亥輻射而死亡”。這也被認為是此次論壇的巨大貢獻。然而,即使是那些參與起草這份報告的專家都認為這一數字并不準確。當發現這一數字被強制為不容置疑的真相時,我驚訝不已。“說這話的并非反核能人士,而是報告中多次提及的科學家之一:伊麗莎白·卡迪斯(Elisabeth Cardis)博士。她從20世紀90俥代中期開始,以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流行病學家的身份對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居民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聯合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官為此作出了解釋:”這是個進行政治變身的絕佳舞臺,目的并非在于遞交一份真正的健康評估報告。這三國政府認為已經到了走出依賴西方援助的‘緊急狀況’的時候了,這樣就能進入經濟發展階段,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綠色和平組織、放射性問題獨立信息研究委員會(CRIIRAD)等機構大聲疾呼,稱存在”幕后操控“和”謊言“,但一切都是徒勞。

  疾患的憂患

  30年來,這個地區的乳腺癌,膀胱癌、結腸癌,腎癌的患病人數的確在不斷增加。國際癌癥研究中心以及芬蘭赫爾辛基癌癥統計及流行病學研究所共同進行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險些再次重啟爭論。這份報告是基于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國家的癌癥記錄所撰寫,它表明,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時年齡在45歲以下且處于核污染最嚴重區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是生活在核污染較少地區女性的兩倍。這個信息意義非同尋常!

  2006年4月18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兒童腫瘤及血液病中心,一個患兒戴著口罩。這家兒童腫瘤及血液病中心是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后,為幫助核事故中受害的患兒所建立的。

  畸形悖論

  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是核事故之后新生兒可能出現的畸形情況,例如身體殘疾,沒有手臂和腿等。歐洲基因突變研究所科學部主任伊麗莎白·羅伯特一尼昂西婭(Elisabeth Robert-Gnansia)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就致力于記錄白俄羅斯的先天畸形情況。在她看來,并沒有出現像在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后,頭腦畸形偏小或是患有限睛及神經系統異常的病童數量上升的情況。此外,科學家們曾分析了白俄羅斯兩個毫無關聯的地區內其他先天畸形的發展情況(兔唇,四肢缺失、唐氏綜合征等)。第一個地區受到了嚴重核污染,第二個地區則受污染程度很輕--結論再次前后矛盾,因為這形情況出現更多的反而是受核污染較少的地區。如何解釋這種情況呢?伊麗莎白·羅伯特一尼昂西婭推斷說:”可能在受到核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致命的畸形更多導致的是自然流產。“

  另一個難解之謎是,1987年1月份,也就在爆炸的9至10個月后,先天愚型新生兒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先天愚型與核輻射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呢?伊麗莎白·羅伯特一尼昂西婭承認說:”這非常奇怪,因為我們唯一的參照仍然是長崎和廣島的情況,而在日本從未記錄到有唐氏綜合征增多的情況。為了能夠了解細胞方面所發生的情況,就需要分析這些兒童的染色體,但這是無法做到的,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染色體在何處。“

  核事故之后出現畸形情況

  尚待定論的銫137

  當白俄羅斯醫生尤利·班達澤維斯基被任命為處于核污染區域腹地的戈梅利醫學研究院負責人的時候,他對心律不齊兒童的出現幾率之高感到非常驚訝。銫137能夠滲透到土壤、種植或采摘植物以及野味當中,那么在被這種放射性元素污染的食物與兒童所罹患的心臟疾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呢?但他所從事的這項工作讓白俄羅斯當局甚為不快,甚至因此在1999年被捕入獄。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IRSN)核醫學藥理學專家讓一勒內·茹爾丹(Jean-Rene Jourdain)和其他幾位工作者都想弄清楚這些疾病是否與心臟中銫137濃度過高有關。如果這種關聯的確存在,那將成為核輻射保護領域的一場革命,因為直至今天,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制定的標準仍然認為銫是在人體內均勻擴散的放射性元素。一些孩子患有心律不齊,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和當地的所有居民一樣,他們大部分的食物是本地出產的產品,要么從市場上購買,要么產自自家的庭院。蔬菜、牛奶,肉類……銫137的含量往往超過了可接受水平。隨著銫137在心肌中的不斷累積,它將逐漸殺死心臟細胞,從而造成心臟功能衰竭。為了驗證這種假設,讓一勒內·茹爾丹從2005年7月至10月為這些兒童做了心臟B 超,以確保他們的疾病不僅僅是出生時的先天缺陷。

  而其他同樣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正在醞釀當中,這些研究針對的是5歲以上兒童的白內障和潰瘍病例。銫137的污染作用再次被考慮其中。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總結遠未最終完成。

  告別魔域,難道只是錢的問題?

  雖然經過了近三分之一世紀,但切爾諾貝利依然是人類的禁地。被草草封在一座有如漏勺般石棺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廢墟中仍存有96%的初始燃料,它們雜亂無章地分散在四處。這一情形令人不寒而栗--1986年4月的那朵核煙云,僅僅是由4%的(而且是危害性最小的)核物質形成,就已經將整個歐洲籠罩在恐怖之中!這難免令人猜疑,時至2013年,這些廢墟是否依然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可嘆的是,由于放射性廢料具有極強的持久性,時光的流逝并不會對局面造成多大的改變,就算到了2050年、3000年、公元10000年,乃至更加遙遠的未來,切爾諾貝利仍將是我們這顆星球上最危險的場所之一……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話。

  靠近魔域

  如果人類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徹底告別切爾諾貝利這場夢魘的話,就必須正視這座石棺的問題,因為它自身已經變得極具放射性了。目前,兩家法國企業,萬喜集團(Vinci)和布伊格集團(Bouygues),已經開始在事故反應堆周圍構筑一道新的防護罩。這項工程預計于2014年建成,預期使用命為100年。建設這一工程的目的是為了接替目前狀況甚憂的現有石棺,以這樣一種現代化的防護來取代其極度脆弱的結構(尤其是頂部結構),以便更好地封住放射性物質。

  這座著名建筑是在史詩般悲壯的條件下筑造起來的,但從來不能令人放心。它一旦坍塌,會激起一片危險的塵埃云,彌漫在方圓30公里的”禁區“之內。據該計劃的負責人胡斯尼·布齊(Hosni Bouzid) 說:”我們將在距離反應堆400米的地方把新的防護罩裝配起來,然后借助軌道將其滑動到反應堆上。“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能夠切斷通氣管道及其長達120 米因輻射而無法靠近的金屬管。只有等到2014年,我們才能知道這種做法是否行得通。”我們在整理和準備安裝場地時,碰到了一些殘存的腳手架、一架起重機,甚至還有一扇直機螺旋槳葉片,這些東西的放射性一個比一個強。“這位工程師坦言。

  在這一巨型樊籠安裝到位之后,就可以通過巨大的自動傳送橋來拆除舊石棺頂部的30余根橫梁,其中最大的一根重量接近130噸!就紙面而言,這一計劃顯得很有吸引力。胡斯尼·布齊指出:”在全球核工業面臨中興之際,可以感覺到該產業急于擺脫切爾諾貝利陰影的心情。“不過,真正的困難才剛剛開始。因為如果想要掃清這一障礙,那么在解決了容器的問題之后還要解決內容的問題。然而,工程師們在揭開石棺子同時,很可能就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這是2007年4月20日,在白俄羅斯小城維斯諾瓦的一家殘障兒童孤兒院,來自愛爾蘭的志愿者和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的殘障兒童交流。

  要錢還是要命?

  即使對處理方式,各方聲音不同,但是說到底,大家都贊成建造一個新的石棺,只是對于應該如何處理埋在其中的東西,人們仍然爭論不休。是應該用新的牢籠把這一魔獸困縛起來,還是應該千脆將其肢解?烏克蘭要建成能夠容納數量如此巨大、活性如此之高的核廢料的地質封存場,并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況且就目前而言,還有比這更加重要的去除放射性污染的任務要完成,比如去除農田的放射性污染。而另一方則認為,把切爾諾貝利從地球上抹去只是一個錢的問題,做與不做只在于烏克蘭人的意愿,而錢的問題總是非常棘手的。據俄新社2012年12月4日報道,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承諾將為烏克蘭提供1.9億歐元額外資金,幫助烏克蘭完成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新防護罩建造工作。建造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新防護罩共需要資金7.4億歐元。2011年4月,在基輔舉行的國際捐贈大會上,40多個國家已經承諾提供5.5億歐元資金。

  當然,各種將這廢墟改造成其他工業用地的頗有意思的計劃也層出不窮,比如法國放射保護和核安全研究所的米歇爾·蘇哈(Michel Chouha)便建議將其改造成烏克蘭核廢料儲存場,”因為那一場所在人們心理上留下的陰影太大,不適于安排住人。“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樣一片”無人區“卻似乎充滿吸引力,2011年1月1日,烏克蘭政府宣布,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廢墟周圍地區將變成一個新的旅游景點,對游客開放。這讓我們不禁要問:說不定烏克蘭根本不想把這片意外躋身世界最著名”景觀“行列的廢墟從它的版圖上抹去呢?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1